你的位置:雷火电竞特色 > 新闻动态 >

田桂英对毛主席“不满”,握手时故意使劲,毛主席:你脾气不小啊

发布日期:2025-05-22 10:51    点击次数:58

“谁说女同志就比不过男的?”年轻时的田桂英总爱拍着胸脯说这句话。下地干活她总冲在最前头,搬重物时偏要和男同事较劲比试。这个扎着粗辫子的姑娘好像永远揣着股不服输的劲头,扛麻袋、挖水渠这些男人堆里的活计,她干得比谁都利索。在她看来,工作本就没有男女之分,自己不仅能扛起这些体力活,干出来的质量也绝不比任何男工差。

一九三零年寒冬,田家第六个女娃在渔村呱呱坠地,前面已有五个姐姐。全家八张嘴都指着父亲那艘小渔船,潮起潮落间打捞上来的鱼虾就是全家的命根子。赶上狂风暴雨出不了海,铁锅里的稀粥就照得见人影。最愁人的是封海季,北风把海面冻得梆硬,这时候全家人就翻箱倒柜找存货,发硬的玉米饼子配着咸鱼干,嚼得人腮帮子发酸。

田桂英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日常用品都凑不齐。有回家里老人过世,得把遗体送回老家下葬。当时连件像样的裤子都找不出来,她妈只能找邻居借了一条。哪知道她妈刚走到村头,邻居就急着要讨回裤子,她妈当场臊得满脸通红。

田桂英在家中排行老六,艰苦的成长环境练就了她不服输的个性。虽然十二岁才开始念书,但仅仅两年后,家里实在供不起,她只能含泪离开课堂。这个倔强的姑娘握着课本站在校门口,看着同龄人背着书包跑进教室,默默用衣袖擦干了眼泪。

13岁那年,田桂英为了帮家里减轻压力,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到城里闯荡。她先在外资服装厂当裁缝小工,后来又去印刷厂跟着师傅学手艺。虽然年纪小常被欺负,但小姑娘咬着牙忍下委屈,在干活时留心学门道,手上的本事越来越扎实。

一九四五年深秋,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前线急需测绘图纸的紧要关头,田桂英所在的印刷厂临危受命。尽管厂里经费吃紧,无法给工人们发放奖金补贴,她却把这项任务视为无上光荣。望着案头堆积的图纸,她暗下决心:想着自己虽不能像战士持枪冲锋,但绘制精确图纸就是支援前线的最好方式,这既是责任更是无言的战斗。

连续四十多天里,她几乎吃住都在单位,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这股拼命的劲头不仅让身边同事打心眼里佩服,还让她捧回了全市印刷业年度模范工的荣誉奖章。

十七岁那年,经熟人牵线,田桂英来到大连机务段食堂打杂,主要任务是登记发放餐票。虽说活儿不算体面,但每月有固定薪水,中午还能吃上热乎饭。对于从小在饥寒中挣扎的姑娘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是难得的安稳了。

铁路部门开设的职工夜校为田桂英创造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参加夜间培训班期间,她不仅掌握了文化基础知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亲眼见证时代的进步与变迁,这位年轻女工逐渐萌生了投身祖国建设的强烈愿望。

田桂英干活特别拼命,总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男同志能干的技术活,我照样能拿下!"这份不服输的劲头打动了领导,后来段里专门把她调到柴油车班组,安排她跟着老师傅学设备维修技术,从此她便成了厂里少有的女性维修技工。

田桂英在机车维修岗位上展现出了超常的工作能力。这位年轻女工从小练就的吃苦耐劳品格,使她在满是男同事的车间里快速崭露头角。她既有男工般的体力优势,又具备机械操作的灵气,每次接到维修任务时总能和男师傅们掰手腕,完成质量还常常更胜一筹。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劲,让工友们由衷地给她起了"铁娘子"的外号。

在1948年5月,田桂英凭借她在轻油车维修领域的杰出表现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荣耀。随后不久,她因卓越的工作表现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劳动模范。

她决心成为火车司机的灵感源于一张挂在大连机务段职工俱乐部的照片,照片里的苏联女火车司机,身着工作服,神态自信。这一形象深刻打动了田桂英,激发了她向这位女司机看齐的决心,坚定了她在职业道路上追求卓越和突破性别界限的志向。

然而在当时中国,火车司机几乎全为男性,女性司机几乎是闻所未闻的。正当田桂英怀抱着这一梦想的时候,大连机务段的段长李索夫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想法,他宣称:“苏联能够有女性火车司机,我们何不打破常规,也培养自己的女性火车司机?”这一想法得到了田桂英以及其他许多女性职工的强烈支持。

不久后,大连机务段正式发布了招考通告,计划选拔并培训一批女性火车司机。

在那个时代,职场女性十分稀少,尤其是在技术和重工业领域。大连机务段也不例外,包括田桂英在内,只有四位女性工作。当提出让女性担任火车司机的建议时,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田桂英,一个本就心怀壮志的女性,一直渴望在技术领域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参与了共产党举办的夜校学习之后,她更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机务段宣布将培训女性火车司机时,田桂英感到内心极为激动。然而她所面临的社会观念和偏见却是巨大的阻碍。有人公开反对,认为女性应该留在家中,开火车太过危险且不合适;还有人担忧火车司机的工作太过艰辛和危险。连一些支持性别平等的男同事也对她说,根据他们的经验,这份工作可能超出了女性的能力范围。

田桂英对自己是否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感到犹豫。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她找到了经验丰富的司炉孙师傅进行了一场比试。在一番激烈的扳手腕后,田桂英赢了,她向孙师傅询问自己是否适合成为火车司机,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这份肯定为她增添了信心。田桂英与其他八位女性一同开始了长达八个月的培训。最初的三个月,她们进行高强度的体力训练,每人用一把重达十几斤的大平板锹投炭,每三秒钟一锹,每十五分钟需要完成280锹。这项训练让她们每天都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地倒在床上,次日则忍着酸痛起床继续训练。

正当田桂英以为没有比这更苦的训练了时,理论课程开始了。教室里的九名女性中,学历最高的仅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没怎么接受过正规教育。课程全靠教师用图示来讲解复杂的机车操作和维护知识。

经过八个月的严格训练,田桂英和她的同伴们打破常规,成为中国首批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的卓越表现让她迅速被提升为司机长,带领她的团队在接下来的四个月安全行驶了三万公里,同时显著节约了煤炭消耗。

她的成就很快成为全国焦点,田桂英与她的队伍被昵称为“铁姑娘”,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她们的故事不仅激励了无数女性挑战职业界限,还在五一劳动节带给田桂英东北路局一等劳动模范的荣誉。

在1950年9月25日,刚满二十岁的田桂英作为一等劳动模范,代表东北铁路工人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

会议期间,田桂英被选为代表向毛主席献旗,这对她而言既是荣誉也是巨大的压力。她对于即将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并进行交流感到无比激动,同时也感到紧张,担心自己在这么重要的时刻可能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在会前的几天里,田桂英一直在思考应该说些什么,最终决定简单而诚恳地向毛主席表达对他健康的祝福。

然而当她步上献旗台的那一刻,面对着毛主席那亲切而深邃的目光,田桂英被深深地触动,激动的情绪让她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让她忘记了原本精心准备的话语。这让田桂英感到十分遗憾,她认为自己错失了表达敬意和感谢的机会。

到了第二天,午餐安排在北京饭店,田桂英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座位与周恩来总理仅一人之隔。这样的近距离接触让她感到既激动又紧张,她本想递菜给周总理以示敬意,但却因为紧张而迟疑不前。

周总理察觉到她们的不安,便以其特有的温和与亲切开始了闲聊,试图缓解气氛。当得知田桂英及其同伴们来自东北沈阳时,周总理便笑着说:“我也是沈阳人啊!”虽然周总理仅在沈阳读过书,这一点她们并不知情,但这种似乎的共同点让大家立刻放松了许多。

午餐中,周总理不仅亲自为田桂英及其他劳模们夹菜,还鼓励她们放轻松。饭桌上的交流渐渐活跃起来,田桂英的紧张情绪也逐渐消散。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周总理提议田桂英代表铁路工人向毛主席敬酒。田桂英虽然回答说自己不擅长饮酒,也从未有过向领导敬酒的经验,周总理却鼓励她不必担心,特别叫来一名工作人员指导她完成这一仪式。

当田桂英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向毛主席时,心中充满了敬仰和紧张。毛主席友好地问她:“你能开火车吗?”田桂英自信地回答能。接着毛主席又问:“你会喝酒吗?”田桂英老实地回答不会,毛主席笑着说:“那你少喝一点。”

在从北京返回东北后,田桂英的生活迎来了巨大转变。她不仅作为官方代表出访苏联,还成了远在朝鲜的中国志愿军的精神榜样。

1951年9月,田桂英以列席代表的身份参与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会议中,她再次与毛主席相遇。毛主席一见到她便认出了她,并细致地观察了一番后询问道:“你真的能驾驶大型火车吗?”

田桂英在心里对毛主席的疑问感到诧异,她认为可能是因为她的性别而被低估。在与毛主席握手时,她故意用了些力气,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毛主席对此回应说:“你的脾气真不小呢!”

毛主席接着询问她对“抗美援朝”有何打算,希望了解她如何支持前线。田桂英自豪地回答说她愿意驾驶火车直达朝鲜前线。毛主席对此笑了笑,表达了对她热情和决心的赞赏,但也指出她开的是客运列车,在战场上作用有限,然而为国内民众提供交通便利同样是对战争努力的一种支持。

田桂英在担任“三八号”列车司机长的三年中,她的列车行驶了超过二十万公里,期间从未发生任何交通事故。田桂英的这一成就让她成为了新中国首批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也频繁参与全国政协会议等重大政治活动。

田桂英的故事被编入小学教科书,成为激励中国女性的重要范例。她的故事传递着男女平等、勇敢坚强的信息,激励着无数中国女性走出家门,投身到社会和国家建设中去。她的影响促进了女性在多个之前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中的就业,这些领域渐渐见证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景象。

到了1952年末,田桂英和她领导的“三八女子包车组”成员们接受了调派前往辽宁省的工农速成中学,以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虽然她们对离开她们驾驶了三年的“三八号”列车感到依依不舍,但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在辽宁的学习经历为田桂英打开了新的视野,她在那里的优异表现最终使她考入了声誉卓著的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田桂英被分配至沈阳铁路机务处,开始了她作为工程师的职业生涯。

随着时间推移,直至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田桂英被任命为沈阳铁路局工程处女工科副科长,这标志着她在铁路系统中的进一步成长和她领导能力的认可。

田桂英于1985年退休,当时她55岁,结束了在沈阳铁路局沈阳工程处工会干部的职位。退休后的她并未选择完全的休息,而是经常被邀请到各类工厂和学校,向工人和学生分享她丰富的革命传统经验和个人人生历程。通过这些分享,田桂英不仅传播了她的知识和经验,也激励了更多的人致力于自我提升和为国家服务。

田桂英时常表达对党的深深感激,她经常说道:“从一个简单的渔家女孩到成为一名火车司机长,再到工程师的身份转变,我所有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党的培养。我对党的深厚感情和感激之情,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完全回报的。”